?從事音響工作的朋友,都會碰到系統調試和設備使用的問題。一套音響系統要發揮出好的效果,必須經過系統調試這一環節。音響系統調試主要是檢查系統各設備的工作狀態、電平匹配、聲壓級設定以及系統頻率響應、壓限器起控點、延時、反饋抑制器的調設等一大堆工作,而其中大部分工作既繁瑣又要求負責調試的人有相應技術基礎和經驗,否則很難完成。
有沒有這樣一種設備,可以自動根據現場狀況,智能地設定相關參數,輕松地搞定系統調試呢?以前我們不敢這樣奢望,現在我們則可以大膽地提出,期待這種智能音響設備早日普及應用。
事實上,人工智能早已在眾多領域已有應用,其中最具轟動效應的可算是汽車自動駕駛以及智能機器人,而且有時候,智能機器可以戰勝人腦,比如有名的“深藍”計算機戰勝國際象棋大師,曾被人們津津樂道。
現在的音響設備早已摒棄了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使得CPU方便的植入到設備中,而這種類似微型計算機的芯片植入,毫無疑問,不但可以提高設備的各種綜合性能,同時使音響設備變得聰明已不再那么遙遠。
但問題是,我們音響行業的研發人員有沒有這樣的認知。就目前來說,音響行業的大部分設備,智能化程度很低,大都還停留在設備的層面,網絡化,信息化,似乎剛開始,更不用說智能化了,要說自動化,其實只是一些毫無智能的數據模式調用。盡管如此,這樣的設備少得可憐,所謂的應用場景模式也少得可憐。這使得大量的音響系統調試、使用變得只有少數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也嚴重制約了那些大型劇場、演藝場所大量高檔設備性能的發揮以及高頻率高水平的使用。
必須指出的是,智能機器的研發,也曾走過一段彎路,之前大部分智能機器理論上都是研發人員把實際應用場合窮盡式地存貯于機器中,然后再將當時的應用實際與存貯器中的場景比較,找出相近或合適的模式啟用。事實證明,這樣的思路很快走入智能機器研發的死胡同。這一方面是現實中的應用場景很難窮盡,也就是再多的存貯模式也沒法滿足實際的應用;另一方面,這種窮舉式的思維,無法發揮計算機的優勢——數值計算。因而智能機器的研發只能走另外一條路,就是不斷地利用各類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與基準數據比較,調整輸出(動作),再通過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與基準數據計算比較,從而修正輸出(動作),這樣的過程非常快,足可以實現類似于人腦的反應動作。計算、判斷則是計算機的強項,這才使得機器智能走出了死胡同,有了光明的前景。
顯然,音響設備的智能化,也必須走這樣的路,諸如音響系統的頻率均衡、壓限調整、反饋抑制、混響調整等,那些既繁瑣又復雜的工作,如果簡化到一鍵解決的程度,豈不是一件革命性的變革。當然筆者絲毫沒有貶低技術人員主觀能力的意思,也不涉及高級調音師的藝術創作,正如同自動駕馭技術,不涉及高超賽車手的超凡駕馭技藝一樣。